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频道 > 湖南新闻

小康湖南,是绿色的、美好的——“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”央媒关注湖南综述之二

2020-07-13 21:44:07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阅读: 必威体育betway日报社微信

    小康湖南,是绿色的、美好的

    ——“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”央媒关注湖南综述之二

    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娴

    走向小康生活的湖南,是绿色的、美好的。品读三湘小康图景,就是品读湖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以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气魄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。

  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“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”。湖南,三面环山,丘陵与沃野相望;水系丰富,“四水”汇洞庭入长江。绿水青山中,蕴藏着人民生活的福祉。7月12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报道《绿水青山蕴福祉》,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给群众带来的看得见的实惠,娓娓道来。

    在岳阳城陵矶港,实施环保提质改造的老港、高质量建设的新港、长江岸线复绿……“守护好一江碧水”行动一环紧扣一环;在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八一村,各种各样的生态农业正以差异化竞争和高附加值的优势,不断充实着百姓的腰包;常德市建设“海绵城市”,打出治理“组合拳”,横穿城市的穿紫河从昔日“臭水沟”变成市民健身、休憩、亲水的“景观河”。透过这3个“横切面”,可以看到从乡村到城市,从工业到农业,湖南用实际行动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生态环境保护做得扎扎实实、成效显著。

  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推出《百年老港换新颜》,讲述了岳阳城陵矶港的故事。曾经脏乱差的散货码头,如今整个作业过程全封闭、无污染、高效率,焕发现代化港口的生机。在省港务集团老职工冯亮看来,绿色变迁带来幸福生活,“以前一年我们工作皮鞋都要穿烂四五双”,现在环境变好了,“可以穿上好皮鞋工作了!”

    2013年11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,首次提出“精准扶贫”的重要论述。总书记到十八洞村那年,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%。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,十八洞村用3年实现了整村脱贫,按下发展“快进键”。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00万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4668元。

    7月12日,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播出《十八洞村的脱贫路》,报道了十八洞村摸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小康路。得益于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以及当地银行提供的5万元免息贷款,村民龙先兰5年多里实现养蜂脱贫、产业致富。龙先兰、施林娇等返乡创业青年收获了新生活,也为十八洞村发展注入新生力量。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: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我相信,我们还会过得更好。”

    扶贫,围绕“精准”二字做文章,三湘大地传颂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。

    作为湖南省会,长沙市经济较为发达,但一些因孤寡年老或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户,依然如“插花般”存在着。这种“插花式贫困”,一直是非贫困地区小康建设的难点、堵点。长沙市通过精准识别、精准施策、精准帮扶,走出一条攻破“插花贫”的有效路径。

   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7月12日头版头条刊发的《长沙:以“绣花功”精准攻破“插花贫”》,推介了好做法、好经验。因为贫困户比较分散,要确保不漏一人,就得拿着“放大镜”看。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,各有各的资源和“短板”,就要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,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找准问题、找准出路。一些村民脱贫质量不高,很可能因病、因灾返贫,那么就要加大对脱贫“不稳户”“边缘户”的动态监测力度,一旦发现苗头,及时介入帮扶,确保脱贫成果“不打折”。

    文明新风吹入寻常百姓家,正在成为湖南促进乡村文明建设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。

    《光明日报》12日头版刊发《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》。在全国闻名的“文印县”娄底市新化县,有一个“文印村”——槎溪镇杨家边村,2000多位杨家边村民在全国各地“抱团”发展文印产业,人均年收入10多万元。富起来的杨家边人不忘传家训、树新风,聚乡贤、惠家乡,用文化浸润美丽乡村,让发展更有厚重底蕴。

    《经济日报》在头版推出《“精神富,才是真的富!”》。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,韶山市韶山村1997年的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,“算是提前进入了小康”。小康之后忙什么?这些年,村里积极推动垃圾分类,改善村容村貌,弘扬敬老之风,养成学习风气。村里人说他们眼里的小康,是农民富,村庄美,风尚好。

    原载《湖南日报》(2020年7月13日01版)



    返回栏目[责任编辑:必威西甲网]

举报此信息
腾讯微博